远方归人(1 / 2)

活下去不回头 韶梅 2411 字 2022-01-17

快要天黑的时候张氏一行回到了李家村,李德一家三口跟李大爷道别后便回家去了。李爱国拉着李玉问今天的热闹,都是个什么排场。李玉也乐得分享今日的所见所闻,两兄妹蹲在屋外喜鹊做窝的大树下就开始嘀嘀咕咕不停,尽听见俩小不时的笑声和李爱国的惊讶声。张氏把带回来的一块肉交给李潇涵让用盐腌好,拿木盆装着放在水缸里,免得天热给坏了。

李雪一路上都睡迷糊了,迷瞪着眼睛让自己二姐一顿揉搓之后在床上沉沉睡去。李建国和李潇涵围坐在八仙桌前,相比成亲的热闹,更关注的是张家村的分组情况。李大爷自从卖泥鳅黄鳝后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太少,开始增加了和孩子的聊天互动。听到自家岳母的描述,李大爷也是很心动的。往年整个队都是吃大锅饭,干得多干得少都是分那么多,大家的积极性都上不来。今年分组之后各自自行组队,奔着第一名各组都在暗自较劲。秋收之后光是第一季的稻子,平均每亩田多了100多斤。

往年队里的牛都是瘦瘦的,今年无奈分给了老光棍,本来还担心会养不好;哪知道这人也是不蒸馒头争口气,看分组都把自己排在外边,也下狠心细细的照顾起来。平日里天天鲜草割回来不说还出去放牛,牛圈里每天收拾的干干净净。到了天热还带去水塘泡水,农忙了牵去使唤回来都忙着检查一遍然后备上料草。到了秋收时节居然其中一头牛居然怀上了小牛犊,可把队长给稀罕的不行,硬是让这饲养员感动的不行,暗自发誓要更用心。

张家村的队长欢喜的眉毛都翘起来了,走路都带着风,去公社一番汇报自是不提。这边张家村的队员是各个眼里发光,希望这种模式能持续下去;最起码除去缴纳的公粮,家家都能存粮不少。

听得李大爷这一番话,李建国想起老师说的关于恢复学习的事儿来,隐约觉得这事儿可能马上就要在李家村推行开来。只是与张家村不同的是,李家村人不少多少,地却是又贫瘠又少。多数是绕着山坡一层层的梯土,水田倒是还算平整且水源丰富,就是真要分组,每组分得的田土也不多,要想脱离饥饿,且有的等。

李潇涵想的却不同,如果真的像张家村那边分组的话,自家父母都是老实不惜力的;如果找相近的人家一起,未必不能有个好收成。而且时间都是各组的组长自由安排,这就意味着各自多出一截空闲,那就可以干别的事情啊。虽然现在大家还都没什么买卖的,李大爷就不一样了,李家所有的背篓、凉席、筲箕、簸箕都是他一手编制。不仅仅好看还耐用,以往都是人家拿竹子或者一点粮食就给换走了,那以后带到公社去,还愁没人要?

过了几天,李建国带着李爱国和李玉去学校报到了。按照张氏的说法,家里穷,女孩子进两天牛圈门,能识得自己的名字,能赶场算数买卖就可以了。这个想法注定了李家的女儿都不能接受太久的教育,所以到了年龄就带去学校呆两年,依照惯例罢了。李大爷不置可否,剩下的都是只有干瞪眼的份儿。好在李建国和李爱国这两年回家体谅妹妹的不易,负责一对一的教学,基本上也差不了太多。

一早一晚开始起了露水,得穿件外套才能抵挡寒意了。李家虽然不能继续卖泥鳅黄鳝,但是基本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检查下篓子的情况,多少家里不缺这类的肉吃。几个孩子都窜了好大一截,看着就有精气神。

这天中午李潇涵做了个酸菜鱼,加上地里间出来的白萝卜苗辣锅炒了一盘,雪白趁着青绿一看觉得有食欲。刚动了两筷子,就听到有人远远跑来喊李大爷:“大爷,大爷,嗲嗲喊你过去,幺嗲嗲回来了。”原来是小叔家的儿子李伟跑腿来了,李大爷一下就站起来,碗筷一放就跟着走了。

李潇涵和李爱国俩人相视一眼,低着头把碗里的饭吃完,往厨房一放也跟着跑去看热闹了。到了李家老宅子的时候就看到院子里外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