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动了,“粽子”的嘴动了。
“叽里咕噜”
许愿……
小哥……
这又是哪一门语言?
“粽子”的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停止了“叽里咕噜”,换成了“磕磕磕”。
小哥立刻跟着“磕磕磕”。
许愿一脸抓狂,“粽子”说话了,还叽里咕噜的,能不好奇吗?
“粽子”也看到了许愿的表情,停止了“磕磕磕”,用青铜剑当笔,在地上写了一行字……甲骨文!
这次轮到小哥皱眉了,许愿能看懂,文字这种东西都被红后汇总过了,怎么说也是有系统的男人,全世界现行语言没有许愿不会说的也没有许愿不认识的字。
“粽子”牛哔的场面来了,嘴里“磕磕磕”的和小哥说话,青铜剑在地上划来划去。
和小哥说了什么暂且不知道,写给许愿的那行字是:“他是张姓人,你的祖先是谁?”
许愿道:“我姓许,祖先是谁我怎么可能知道,都多少年过去了,我怎么知道商朝的事儿!你到底是活人还是死人?”
“粽子”皱了皱眉,写道:“说的什么鸟语,听不懂,你要么说尸语,要么写出来。”
你特么说的才是鸟语!你全家说的都是鸟语,许愿非常想怼“粽子”一脸,普通发!懂不懂什么叫普通发!
可惜,有那心没那胆。
不过“粽子”的话不好听,但也确实是那么回事,普通发,是以京城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看“粽子”用着商朝样式的青铜剑,写得一手甲骨文,要么是商朝时期的活人,要么是商朝时期的死人。
但是,这粽子所在的棺材许愿看的很清楚,是明朝时期的风格。
“粽子”一边和小哥交谈,一边催促许愿赶紧回答它的问题。
许愿呢,还在想,想张家的来历,“粽子”是从小哥嘴里知道的张家呢还是本来就知道张家呢?
“粽子”写的那行字是:“他是张姓人。”
这个“张姓人”指的是“姓张”呢还是就是指“张家”呢?
“你再不说话就杀了你”
没有“!”号,那年代还没有标点符号。
曾经敢这么威胁他的人,坟头草都不知道多高了,现在嘛,年纪大了,生活这么美好,千万不能暴躁。
深吸一口气,许愿缓缓的用黑金古刀在峭壁上写了一行字。
说一下两人一“粽子”的位置,这里实际上不止一口棺材,是一片悬棺,只是“粽子”的棺材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是在峭壁上的岩缝里,所有悬棺上边的岩缝。
这个岩缝很大,许愿、小哥和“粽子”都在岩缝里。
“粽子”看了许愿的字,写道:“我是活人也是死人”
“活死人?”
“粽子”的脸色有点变化,变得有点颓废,有点后悔,有点期望,有些庆幸,嗯,这是许愿目测的表情,太复杂了,不说这么多怎么能表现“粽子”脸色的复杂呢?
接着,“粽子”又在地上写道:“你们来这里是为了长生不老之术(?)”
许愿摇摇头,在地上写道:“你刚才说小哥是张姓人,说的是他姓张呢还是说的张家?”
“小哥(?)张家(?)”
“粽子”有点莫名所以。
为什么古代同一种典籍会有几派呢?就是因为没有标点符号,完全看个人怎么断句,看“粽子”写的话还挺别扭的。
许愿写道:“小哥就是我旁边这小哥,张家的称呼你应该能理解是在说什么。”
“粽子”点点头,写道:“你和这位小哥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是我凭什么回答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