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二章 密谋15(4 / 12)

无限轮回学院 喜挂路灯 15042 字 2021-11-06

提到这犹豫的原因或动机,而各种不同的解释也均无法令人满意。

按照目前仍流行的看法,这是哥德首先提出的,哈姆雷特是代表人类中一种特别的类型——他们的生命热力多半为过分的智力活动所瘫痪。 “用脑过度,体力日衰”。

而另外一种观点以为莎翁在此陈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近乎所谓“神经衰弱”的病态,优柔寡断的一性一格。 然而,就整个剧本的情节看来,哈姆雷特绝非用来表现一种如此无能的一性一格。

尽管亨利·米勒笔下的自我往往显得卑鄙、无耻、下流,但他写这些方面并不是为了宣扬这些事实,而是要表现一种情绪,一种反思。

揭示出他在文明社会里所受到的真正压力和他不得不作出反应的那种强烈性,所以,亨利·米勒的重建自我,不仅注重于更完整的自我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要表现内在的自我,表现渴望回归自然的内在的自我。

当事人意识到这一点。 但还是急切地想要得到一种更充分的同情。 他渴望除了旁观者跟他的感情完全一致之外所无法的那种宽慰。

看到旁观者内心的情绪在各方面都同自己内心的情绪相符,是他在这种剧烈而又令人不快的激情中可以得到的唯一安慰。 但是,他只有把自己的激情降低到旁观者能够接受的程度才有希望得到这种安慰。

如果我可以这样说,他必须抑制那不加掩饰的尖锐语调,以期同周围人们的情绪保持和谐一致。

确实,旁观者的感受与受难者的感受在某些方面总会有所不同,对于悲伤的同情与悲伤本身从来不会全然相同;

因为旁观者会隐隐意识到,同情感由以产生的处境变化只是一种想象,这不仅在程度上会降低同情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在性质上改变同情感,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种样子。

这样,我们认为甚至在苏格拉底之前已经有一种反酒神倾向发生着作用,不过在他身上这倾向获得了特别严重的表现。 因此,我们不能不正视一个问题:像苏格拉底这样一种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

鉴于柏拉图的对话,我们并不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一种仅仅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

苏格拉底倾向的直接效果无疑是酒神悲剧的瓦解,但苏格拉底深刻的生活经历又迫使我们追问,在苏格拉底主义与艺术之间是否必定只有对立的关系,一位“艺术家苏格拉底”的诞生是否根本就自相矛盾。

这种贪婪的态度,以及其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随之而来的抑制作用,通常被称之为“欲”态度而在精神分析文献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尽管构成这一术语基础的理论假设很有价值──因为它能够把种种孤立的倾向整合成综合的症候群──但认为所有这些倾向都发源于快感,这一假设却是大可怀疑的。

固然,贪婪往往表现在对食物的需求和吃东西的方式上,就象它同样也表现在梦中一样──这时候它可能以更加原始的方式表现同一种倾向,例如在吃人肉的梦中──但这些现象却并不能证明:我们因此而必须把它们归结为本来意义上的欲望。

因此,另一种假设似乎更站得住脚,这就是,通常,吃只不过是满足贪婪感的最佳手段──不管这种贪婪感的来源是什么,正如在梦中,吃乃是表现贪得无厌的欲望的最具体最原始的象征一样。

疯癫把视觉和盲目、心象和判断、幻觉和语言、睡眠和清醒、白昼和黑夜结合起来,最后成为一种虚无,因为它是将它们中的各种否定因素结合起来。

但是这种虚无的悻论在于它要表现自己,透过符号、语言和姿态爆发出来。 这真是一种有序和无序、事物的合理存在和疯癫的虚无状态难解难分的结合!

因为对疯癫来说,如果它是虚无的话,那么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