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再次陛见(4 / 5)

寇更大的流窜机会,到时就追悔莫及了,而说文官领兵,孙传庭也是文官,不是一直都在征战四方吗,所以他反对将杨嗣昌替换下来。

刘宇亮则认为不如干脆把西北军权全数交给神兵卫,由他们指挥统一调度,力求以最短时间扑灭各处流寇,皇帝只要安心治理好全国政务,修炼内功,等新军练成,收复东北,天下必然大治,所以他非但赞同调杨嗣昌回来,而且是一竿子到底,把西北全包给神兵卫算了,于是首辅大人和本兵陈新甲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相反的话,互相较劲,一旁的薛国观则一言不发,两头不靠。

崇祯未置可否,内心知道神兵卫出马,肯定不会差,至于陈新甲想什么八九不离十是怕大权旁落,刘首辅则是受神兵卫影响一切出自完全的信赖,薛国观两头都不想得罪,也是情理之中,而自己究竟要不要顾及皇家颜面,放心大胆交给他们来处理,这需要时间思考啊,一时间真的难以下决心。

陈伟峰他们也不着急,拿出一张西北地图,上面详细地标明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位置,包括官军位置和配置情况,递给了王承恩,崇祯拿过来仔细观看,光这幅地图的详细情形就比自己那些瞎眼官员认真百倍,敌我双方兵力态势一目了然,什么叫知己知彼,这就是了,他立即吩咐刘宇亮陈新甲等人退出,去外面候着,反正这些纸上谈兵的文官也看不懂,等他和神兵卫几个首领商量好了再说。

几个人一出殿,崇祯急忙问道,“若是由卿等统兵,可有胜算?”陈伟峰知道皇帝会错意了,赶忙回到“陛下,我等不会统兵,只会协助,朝廷大军还是让朝廷掌握为好,我等只是不想各路官军各自为战,不听号令,西北皆是孙洪旧部,故推荐孙督师总领,至于胜算现在言之过早,我等初步估计需耗时两三年方可平复”

“两三年才能平复?就没有速灭之法?”崇祯心切的表情一览无余,历史上就是对后金对农民军操之过切,才导致无法收拾,“西北之事不在剿而在于抚,并非抚寇而是抚民,张献忠等皆是积年老贼,抚也无用,关键在于多年灾荒民不聊生,为活命计只得裹挟为寇,抚民才是釜底抽薪之策,我等带有高产良种,可以缓解饥荒,只是需要时间推广,故需要两三年才有平复之望”高师成直到皇帝心急,所以插嘴解释到,“那若是流寇不灭四处流窜该当如何?”崇祯静下心来,想再仔细听听神兵卫的见解,“加固各地城池,坚壁清野,不求速战,抓住机会击之,做好与其长期作战准备,慢慢消耗流寇实力,最后消弭于无形”陈伟峰回答道,“那杨先生的方略不也是如此吗”崇祯感觉神兵卫的方法和杨嗣昌的方案似乎相同,都是慢慢缩小包围圈,围而歼之,“非也,杨大人十面埋伏所耗人员资材过多,官军疲于奔命,往往十有九空,后方又不能救济,剿而复起,有时看似大捷实则流民放归后又啸聚,只是空欢喜,故我等方略是前方不用太紧迫决战,只要守好大城池,后方抓紧救济流民,安置难民,使其得不到补充,一来二往,张献忠即使天大本事也无法做大,当然期间不能让其占领大城池获得资材招兵买马,所以需各处大城池加固城防招募壮丁,即使不能完全守住也要推延时日等待官军合围,绝不使其获得大补充,而官军则侍机给其一击,这样三番五次,必然分化瓦解,自然消亡”

“保住大城池,那小城池呢?这满朝非语朕难以应对啊,况如此一来必耗资弥饷,这国库难以支撑,又当如何?”崇祯索性承认自己大明的窘迫状况,想看看神兵卫有何破解之法,陆文夫笑了起来“陛下我等就是为此而来,前方有朝廷大军坚壁清野,伺机痛剿,后方救济则有我等开仓安置,包括河南此次旱灾,我等已然准备下百余万担粮食,只待朝廷派遣清廉官员前往各地赈济灾民,其中部分灾民安置我处,无需朝廷太多消耗”

陆文夫刚说完,崇祯站了起来,什么意思?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