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范小武山口次郎离着新义州三四里的地方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这个低矮的城池遍插旗帜,但城头上却没有多少兵力,显然这是在虚张声势,证明城内实力空虚,这就好办了,不用太紧张,先扎营休整,然后让人射进去几封劝降信,内容无非是清军已在锦州城大败,死伤五六万,鳌拜等战死,多尔衮多铎远遁,汉城也被拿下,英俄尔岱马福塔已毙命,明军不日将向沈阳推进,识时务的话赶紧投降,不要螳臂当车,否则这新义州将片瓦不留!
这样子一封劝降信,平日里对于大清勇士来说不过茶余饭后的笑谈,大清只有战死的士兵,没有投降的懦夫,可今时不同往日,受阿敏牵连遭皇太极打击,还强令他进攻汉城,明摆着要他死在朝鲜,现在要面对明军精锐,守住城池基本不可能,所以这封信察哈喇看了又看,身边好战的几个白甲,从没见过自己主帅如此暧昧,就向察哈喇请战,认为外面不过是不经打的明军样子货,有什么可怕的?
望着这些毫无政治头脑的几个白甲,察哈喇很是无奈,明军送来的信上说得很明白,大清在锦州输得很惨,盛京传来的消息多少证实了这点,而朝鲜汉城被明军占据更是板上钉钉,在这个时刻还一味用强,以眼下这点人马,估计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眼下三条路,一弃城逃回盛京,七分是死三分是活,抗旨不遵,丢失信地就够砍几回脑袋的,二是死守,决一死战,六分是死,四分活路,最终下场估计会和英俄尔岱等人一样,三就是投降,七分能活,三分是死,反正自己的政治命运在大清已然完了,不如公开反对皇太极,说不定还能为自己谋个前程,也为奴才们留条活路。
作为追随阿敏多年的宿将,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看得多了,当年岳托硕托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也不过是阿敏贝勒手下,现在一个个亲王贝勒,统领一方,而自己由于站错了队伍,被发配到这天寒地冻的朝鲜,大清今后谁做主,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先安排好自己的后路才是真的,既然明军打败了清军,那自己再做别人垫背的就不值得了,作为阿敏亲兄弟的济尔哈朗都可以不顾手足,反目成仇,那自己这种小角色又何苦给皇太极卖命呢?
想到这察哈喇觉得可以接受明军的条件,只要手下不被裁撤,归顺正统大明也不是不可以,于是他派出两个亲信汉人奴才,从城上吊下,前往明军大营求和。
而城内此时也已经不大受控制了,主要是三千朝鲜军,知道汉城已被明军光复,从副将到士兵都开始蠢蠢欲动,朝鲜副将还特意来找察哈喇,说是城内粮草不足,希望派人回后面平壤调粮,实际是在试探察哈喇他们的动静,搞得察哈喇不得不让百余白甲亲兵分头看住这些朝鲜军,不然的话,自己和议未成,恐怕先被朝鲜这些白眼狼给害了。
出城的两个汉人奴才,被倭寇押到范小武这边,范小武本来这两天就准备把新义州城夷为平地,没想到自己多此一举的信产生了作用,当听说城里的主将原是阿敏贝勒镶蓝旗手下,作为临时抱佛脚看过明清历史的他,觉得是个机会,策反一股清军比歼灭他们有价值的多,会对今后辽东其它建奴产生莫大作用,尤其是被皇太极打击的阿敏,莽古尔泰的那些追随者,绝对会起别样心思。
对于穿越者来说,当初管委会制定的政策就是尽量少杀伤,最好把他们分成留在东北的,和送往海外的两部分,可以弥补穿越者军队不足的短板,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那就是将来血洗毛子和白皮,包括其它大陆上的土着,由这些同是野蛮人的清军来背锅最合适!
所以当察哈喇的使者提出不遣散手下,对投降清军不屠杀的几个条件之后,范小武几乎没有多加考虑,就一口答应了,只是要求他们永不背叛大明,必须无条件服从神兵卫的命令,从今天开始算起,最多三天,镶蓝旗三个牛录必须放下武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