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大内隐相梁师成(3 / 3)

开始逐渐变多,但直到南宋朝孝宗时,也只有不到三百人。

另外一方面,因为唐朝宦官乱政,能够直接废立皇帝,干涉朝政,根本原因是安史之乱后,宦官们手中位高权重。

从李辅国,俱文珍,鱼朝恩,仇士良,杨复恭,刘季述,田令孜等一连串的名字,还有他们的事迹当中,都可以看到唐朝的宦官,对皇帝的欺凌压迫。

宋朝吸收了唐朝的教训,对于宦官担任高级职位,变成了极为慎重的态度。

比如说,在宋太宗时,曾掌握兵权的王继恩,立下过战功,原本按例应授宣徽使。

但宋太宗却只肯授予其相对较低的宣政使,有人想要为王公公打抱不平,认为朝廷的赏赐太薄,会让人心冷,结果一纸令下,被“杖脊刺面配崖州”。

因为种种的原因,宋朝的宦官们,哪怕在外派时履立战功,也都小心夹着尾巴做人。

这种情况,只有到了宋徽宗时才有所变化。

因宋徽宗赵佶喜欢享受,所以慢慢变得怠政,和外朝的联系出现了隔阂。

梁师成,童贯,杨戬,李彦等宦官的名声和权利,比起他们的前辈,有了惊人的显著变化。

梁师成号称“隐相”,甚至专门选出,一些擅长书法的小官练习模仿徽宗的字体,把持皇帝的诏令。

童贯时称“媪相”,领枢密院事,西北监军,掌管大宋朝的兵权,权倾内外。

杨戬为皇家的大内总管,掌管财富,让人制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最后弄的无数人家破人亡。

梁师成,童贯,杨戬,李彦等宦官的权势,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宋徽宗时,宦官集团的实力有了一定的抬头。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们也无法和士大夫集团相抗衡。

赵佶一朝,几个宦官的权势增加,并不能够弥补,他们和士大夫集团的差距。

只有在获得天子赵佶宠信的情况下,梁师成,童贯,杨戬,李彦等宦官才能把持朝政。

反之如果被天子厌恶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在瞬间失去一切,立即身败名裂。

梁师成左思右想,不住回想方才天子的冷漠神色,只觉心头发冷,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