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村没有学校,最近的小学还在离着清溪村十几里山路远的大杨树村。
这是一个约摸有一千多口人的大村,有四个生产队,比清溪村能种植的土地多,离着林场也不远,还有一条运材路从乡镇直通村口。
所以大杨树村不仅有一座小学,还有一个供销社,逢每月的一、五还有一个大集。
9月1号开学那天正赶上逢一的大集,赶集的人挺多,如今虽然不允许私自买卖,但农村里以物易物也没人闲的没事去告发,管制的并不像几年以后那么严格。
整个清溪村只有两头牛、一头驴,当祖宗似的伺候着,没有大事,自然不能作为交通工具。
所以大姑娘小媳妇儿们天不亮就起来收拾收拾,或拎个篮子或提着包袱,皆准备结伴儿去赶集。
上学的孩子们也被自家的爹娘叫起来结伴一块儿走,十几里山路呢,再磨蹭,上学该迟到了。
今天还得交学费,两块五毛钱呢,家长掏钱的时候都心疼的不要不要的。
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是10分,冬闲季节,也要出工,则只有七八分。
非壮劳力、妇女、儿童根据体力、技术情况酌减,女劳力五分工,老幼病残一般也就二三分工。
继续阅读
在这个年代,工分就是社员的命根子。
清溪村地不多,粮食产量不高,但好在副业不少,山里有山货,村里有个养殖场,河里有鱼,还能进山打猎,所以折合一算,一个工能值四五毛钱,这在其所在的红旗公社共十五个大队中,属于中上等了。
不过,一年下来,即便是家里壮劳力多的,也只能结余几十块钱,这在当时还算是很不错的了。
一大家子就靠着在生产队挣的这点工分养家糊口,孩子上学、穿衣购物、油盐酱醋等一应开支均包含其中。
所以等到了年终算账的时候,干了一年还欠生产队钱的也大有人在。
……
云舒和大壮早早起了,因为要走山路,下午才能回来,昨天晚上云舒就将黑面掺玉米面儿多菜少肉的包子蒸好了。
早上姐弟两个吃的是小米粥,就着大包子,美得很。
云舒让大壮将小壮给旺爷送去,又捎回来一个海川,海川一边吃着云舒做的大包子,一边道:“我家没油了,平日里都是叫人捎回来的,今儿个我爷听说你们也去大杨树村,叫我也跟着去瞧瞧。”
海川笑得十分乖巧,“大丫姐,你放心,我肯定听话不捣乱,你就带我去吧。”
旺爷最不喜热闹,连带着海川长这么大也没赶过几回大集,镇上、县里虽然旺爷带着他都去过,但除了供销社、百货大楼、国营饭店外,也没什么意思。
虽然爷有钱,可海川三岁的时候就知道财不露白的道理。
所以百货大楼里的东西,就不是他们这样的小老百姓能买得起的。
五零后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