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炭饼炉子,梁世杰颇有心得,没想到李逵竟然还能将他好不容易琢磨出来的生意,朝着尽善尽美的路子上狂飙突进。
说是狂飙突进,绝对不是开玩笑。
李逵直接在纸上画了一个比较形象的煤饼,区别就是煤饼上的窟窿眼,要比梁世杰想的更多,这是个实在人,立刻趴在图面前数了起来。
“十二个?”
然后陷入了迷茫之色,为何要十二个?
梁世杰出身书香门第,可总觉得自己不太聪明。主要他是恩荫出身,考不上进士,做不了太学的上舍生,更不可能参加每年只有五个名额的太学试。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老梁家读书太好了。翰林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出了好几个。按照他家的底蕴,怎么着也得是制科和太学试这样的出身,才符合老梁家的身份。
太学试五科,每年就取最优秀的一名学生。这种考试,仅次于大宋难度最高的制科考试,要比科举都要难的多。
毕竟,太学的上舍生本来就是才学扎实之辈,下场参加科举,高中者,半半之数。每科,太学上舍生之中选拔出一百来人,总能中一半的进士。太学,是大宋最为精英的官学,没有之一。
也就是说,太学试的录取率,是会试的十分之一。十个进士,才有一个有机会能够高中。而制科,是几百进士,争几个名额。
这些对梁世杰来说,简直是要他的命。他哪里中的了?
别说制科和太学试了,就是中进士,他也不行啊!他倒是和他的大舅哥关系不错,毕竟他们俩都是举业无望之人。属于惺惺相惜之盟友。
读书没有指望,好在梁家也是宦官门庭,梁世杰即便无法从科举正途获取官职,还有恩荫这条路。
只是做官升迁难了些。尤其是老梁家对他不管不顾,根本就没有心思提携他。要不然,也轮不上蔡京这个岳父给他找门路。
实际上,梁世杰更喜欢做生意,而不是当官。他对钱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当然,当官也不是不行,而是做小官太不和他的胃口。
炭饼,就是他小试牛刀的产物。一经推出,立刻获得商贾的追捧。用的和纯石炭差不多,却加上了泥土之后,反而价格更加低廉。尤其是加上泥之后,仿佛烟也几乎不见。这等好处,立刻让炭饼名声大噪。
李逵若有所思地看着梁世杰,问:“知道为何是十二个窟窿吗?”
这不是考校,而是试探。能够从没用的煤粉,想到制作煤饼的人,是正常人吗?而且这家伙还是官宦子弟。
梁世杰当然回答不了李逵的问题,但不妨碍他琢磨,绞尽脑汁,突然灵光乍现:“大人,下官想到了,这是大人神机妙算,为了平稳天地之力才做出了如此谋划。十二,乃日月之定论,天地之盈缺,合五行土火之气。高,大人实在是高!”
很多时候,李逵都会被这个时代的人神奇的脑洞而惊吓。
没错,不是惊诧,是惊吓。
这次也是如此,他不过是琢磨着煤饼应该是十二个窟窿,是下意识的画了出来而已。主要是他画出的那个圆圈最多也就能画出十二个窟窿,仅此而已。
他可没有想到日月精华,天地定论,之类的事。
但是这么有深度的解释,李逵觉得应该给梁世杰一点机会,他颔首道:“孺子可教也!”
“还有炉子也要改进。封门的选择很重要,用窟窿也可以。但是我告诉你,煤饼这么制作,可以让煤饼燃烧起来更加的充分。你之前的设计,虽然比以前百姓用的方便了些,但还不够。只要燃烧起来的煤饼,就能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地方黑,有些地方红。红是烧着了,黑是没烧着,这需要改进。另外,用圆筒打出来的炭饼,运送起来更加容易,不会破损。”
“下官受教。”梁世杰看向李逵的眼神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