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跟踪探查准备(4 / 5)

,吩咐边关守将不可掉以轻心,严防死守,时刻提高警惕,绝不能让建奴再次踏足京畿云云,末了抓几个顶风作案的角色开刀,理由一抓一大把,什么鸡鸣狗盗,作奸犯科,贪污腐化,有令不遵等等,整顿边防吗,自然要做出个样子来,当然高阶军将一个没动,杀的几个都是低级刺头军官,什么叫杀鸡儆猴,这就是了,钱要收饭要吃,钦差的威风不能差半点,不然对不起朝廷。

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了近一个月才到张家口,这里和大同宣府几个地方都是互市口岸,每年有几次都会允许蒙古等外族在这里交易,换取他们要的茶盐粮食等,大明要的马牛羊等,张家口归宣府镇总兵管,此时正是临阵脱逃的杨国柱镇守,他在贾庄出逃后崇祯并未怪罪,因为卢象升力保,说他至少坚持到了贾庄最后关头,能为国家保存一点实力也是情有可原的,这反映卢象升为自己低估清军,一味孤军深入遭到围攻有了反省,宣府镇旁边就是大同总兵王朴,著名的逃跑将军,由于两次大捷,皇帝心情大好,他也没有因为逃跑而被处罚,算是因祸得福。

高师成和曹化淳先到了宣府,杨国柱知道自己有愧于卢象升,所以一见钦差纳头便拜,说对不起卢督师,有罪于朝廷,望钦差大人责罚云云,高师成和曹化淳此次的任务是对宣大一带里通建奴的奸商清洗,不在于追究责任,况且杨国柱行动上比之其它见死不救,望风披靡的总兵好很多了,就像卢象升说的,至少追随到了最后关头才在毫无希望中突围而去,表明他并非无尽忠之心,只是力量太过悬殊,最后关头有了一丝保存实力的念头,像他这种军阀,明末太多了,要是全处理了,那大明那些骄兵悍将肯定控制不住,说不定就会反戈一击,而在现代人的高师成看来,这些事都不是事,只要能顺利完成清理奸商的小目标,他杨国柱也好王朴也好,就是全反了也不怕,只要现在稳住他,让他协助就算善莫大焉。

于是高师成和曹化淳商量了一下,让杨国柱几千官兵暂时和曹变蛟秦军换防,说是要检阅一下宣府镇官兵,当时杨国柱脸色就白了,以为朝廷真的要秋后算账,处置他,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高师成见状,赶忙上前扶他起来,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封卢象升的亲笔交给他,来的时候天津做了充分准备,宣大是卢象升的地盘,所以要卢象升写了一份完全服从他和曹化淳的书信给几个军阀,卢象升虽不知道高师成他们去边关的真正目的,但天然对神兵卫的信任让他毫不犹豫地写就,这次终于派上用场,杨国柱仔细看了老领导的信函,上面并无丝毫责怪他的意思,反而感谢他一直忠心追随,一颗心终于放下来,卢象升和他共事多年,性格直爽不会弯弯绕,现在又是大明炙手可热的平辽伯,没理由骗他,他没追究,那就绝对没错了,当即表示一定服从钦差大人,管束好手下,随时为钦差大人效力云云。

随即杨国柱率领五千不到官兵开出城外,曹变蛟接手城防并戒严,高师成随手给了杨国柱一万两银子,这些都是各地孝敬的银子,此时正好用来安抚一下宣府镇官兵,要求他们这几日加紧操练,不得松懈,几日后有重要任务,杨国柱内心本就有些愧疚,见钦差大人并无处置意向,反而给了些许银子,感激涕零,立即拿出平日几倍的精力操练军队,赎罪也好,感恩朝廷也好,总之得给钦差大人留个好影响,说明他杨国柱治军不是个酒囊饭袋。

接着曹化淳赶往大同如法炮制,让王朴率兵开出城外,由天雄军精锐暂时接管,那王朴可比杨国柱孬很多,一见钦差几乎抖成筛糠,以为要成尚方宝剑的祭品,直到见了卢象升的书信才明白自己想错了,当然他比杨国柱还要见风使舵,马上给曹化淳奉上了万两银子,规规矩矩率军退出城外操练,等着钦差大人检阅,这样整个宣大地区已经基本掌握在高师成和曹化淳手中,只等山西陕西那边准备好就可以同时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