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风云再起(4 / 5)

须要求关宁军固守,不要轻举妄动,以免被清军各个击破,崇祯深以为然,连下几道圣旨,要求各地做好防范,另外又补发了两百万两拖欠军费,唯一的要求就是挡住清军,勿使其再次入关。

上面是这样想的这样部署的,朝廷百官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中原流寇仍在肆虐,从得到的消息来看,马上有扩大的势头,必须催促各路官军围而剿之,这就是以文御武的弊病,不懂军事,却总是指手画脚,多读几本书,以为自己就能治国安天下,文人的通病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所以流寇开始又闹出动静之后,满朝文武也开始闻风而动,纷纷上书出谋划策,要求皇帝赶紧下旨让洪承畴孙传庭及各路总督巡抚迅速围剿,一个个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搞得皇帝一个头两个大,亏了神兵卫几次提醒在前,若是在以前,必然又是无数道互相矛盾的圣旨发出,一群无头苍蝇一样的官军被耍的团团转,顾此失彼乱作一团。

孙传庭还在西安周至,他心中现在跟明镜一样,随着史可法赈济灾民全面铺开,流寇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如今手里有钱粮,消灭流寇的把握一天比一天更大,即使期间有一两个城池失陷,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他根本不慌,连着上了几道奏折,宽慰皇帝,他最怕的就是性格急躁的皇帝朝令夕改,一旦催促出战,各地军阀各行其是,必然被流寇抓住机会,分进合击,各个击破,损失惨重,好在现在不是他一个人担心皇帝反复,洪承畴神兵卫都在给皇帝吃定心丸,所以崇祯才一改往日急躁情绪,冷静面对,从容部署终于代替了原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瞎指挥,这大部分都是神兵卫的功劳,时不时给皇帝惊喜,时不时在皇帝兴致高昂的时候分析形势,让崇祯急切地心情得到了某种补偿,才不至于胡乱指挥,这一点正在路上的洪承畴也明显感觉到了,没有了反复催促的圣旨,有的只是关切询问的问候,连他在南京闹出这么大动静,得罪了江南众多士绅的事也毫无责备之意,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几百万两银子的作用,一直到流寇攻占了随县,洪承畴才慢腾腾进驻武汉,开始部署湖北战事。

罗汝才和马守应所以强烈要求分开行动,是因为他们早就看出闯王这个人不地道,有吞并他们所有人马的意图,而且二三十万大军若全部在一起行动,必然成为一个官军最大的目标,一旦装备精良的官军四围,那么当年高迎祥全军覆没的情形很可能再现,狡猾如曹操的罗汝才自然懂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宁可单独行动,在周围打转也不愿意成为官军群狼捕食的主要目标,所以和马守应一拍即合,率领六万多义军,向武昌方向运动,适时旁观李自成与张献忠攻打荆门的成败,他这一路其实并不是一定要攻占武昌,更多的是做出个姿态,在他和马守应看来,能攻下几个县城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随县不是重镇,是个小县城,城墙年久失修,官军不到三千,都是些边缘军队,本来战斗力就不高,加上朝廷几年来财政困难,他们基本没有什么补充,六万农民军浩浩荡荡围上来,知县吓破了胆第一个逃跑,剩下的县主簿临时指挥,虽然征调了两千余青壮上城防御,奈何农民军人数众多,历经数次攻守,仅仅两天时间,就被攻破,只是由于随县太穷,农民军即使占了这样一个县城,依然得不到多少补充,尤其是人员上的,湖北已经被史可法严令赈济,民心暂时心向朝廷,所有人都躲着流寇,马守应罗汝才命令抢抓壮丁,也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总感觉到哪里不对,觉得怎么自己手下有一种懒洋洋的感觉,甚至以前跟随自己的人马中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逃兵,不过他们没时间认真思考,随州近在咫尺,需要当机立断,是攻占随州还是驻留随县?两个人一商量,觉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随县太小,六万人马每天消耗太大,若被官军追上,凶多吉少,必须一鼓作气拿下随州,才不至于一直吃襄阳收获